
语文修辞手法改写三篇不同的文章
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被比方的事物与喻体进行比较,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本质特征。常见的比喻词包括:像、好像、若、似乎、似的、似乎、如、犹如等。
判断要点: 1. 被比方的事物和喻体必须本质不同。 2. 比喻的三要素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
什么是拟人?
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例如: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判断要点: 1. 表达的是事物的生理状态。 2. 拟人的对象是无生命的自然现象。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春》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春望》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判断要点: 1. 应用范围广泛。 2. 较为形象生动。
典型例句:
(1)她并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春》
(2)桂林的山真奇啊!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桂林山水》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增强表达效果。
判断要点: 1. 引导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 2. 增强语气和节奏感。
典型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春》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形似飞天,形态万千。
《桂林山水》
什么是对仗?
对仗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判断要点: 1. 结构相同。 2. 执行广度与深度均等。
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诗经·关雎》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国画》
什么是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的事物,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性。
判断要点: 1. 强调两事物的联系。 2. 一般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或依存关系。
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诗经·邶风》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诗经》
什么是反问?
用疑问句表达明确的意思,答案在句中。
判断要点: 1. 语气坚定。 2. 增加情感力量。
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诗经·关雎》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诗经·国风》
什么是设问?
自问自答,以提出问题引出回答的方式。
判断要点: 1. 意义明确。 2. 表示自己未掌握某些内容。
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诗经·关雎》
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差异。
判断要点: 1. 明确指代对象。 2. 具体说明对比内容。
典型例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乐;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论语》
什么是反复?
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并有意重复词语。
判断要点: 1. 连续性。 2. 表现语气一致。
典型例句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开。
《诗经·关雎》
什么是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同音词,使语句有双重意义,加深语意。
判断要点: 1. 借助同音或近义词。 2. 表达隐喻和幽默效果。
典型例句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张载《桃花源 /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