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透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过程与方法: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其作用。
-
能够分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并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作用。
-
知识技能:
- 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光的折射。
-
探索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及其各自的特点,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带来的便利,激发科学兴趣。
- 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际,增强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凸透镜、凹透镜的作用及其特点。
- 制作望远镜的原理和步骤。
教学准备:
- 烧杯、铅笔(或筷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纸板、胶卷等材料。
- 展示图表、图片(如凸透镜、凹透镜形象)。
- 课下实验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老师提问:同学们,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
导入:光从一种 transparent 物体进入另一种 transparent 物体时(如空气和水),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
探究透镜的形状特点
- 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触摸凸透镜、凹透镜和老花镜、近视镜,尝试分类。
-
小结: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根据生活实际联系知识。
-
探究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作用
- 现象:用凸透镜观察物体、试着让凹透镜聚光。
-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利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来矫正近视眼。
-
总结: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的作用;凹透镜具有缩小、散光的作用。
-
实验部分
-
实验1:观察物像
使用凸透镜或凹透镜观察物体,记录现象(如倒立缩小/放大的像)。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凸透镜放大、聚光;凹透镜缩小、散光。 -
实验2:用透镜聚光
让学生尝试让凹透镜聚光,观察是否能将光线聚焦。
讨论:为什么无法用太阳灯照夜景? -
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 教师引导思考: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它们制作一个望远镜?
- 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制作过程和结果。
- 总结:凸透镜的作用是放大,适用于观察物体;凹透镜的使用原理和作用是缩小、散光。
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特点与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透镜的基本原理,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制作实验仪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推荐阅读
used to do的用法和搭配(used to 的用法总结)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