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阅读答案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
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其弟子谏曰……谏: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有受鱼,不可免于人。
若即受鱼,便有下人色;此色即是法外;法外,则免于相,虽能取鱼,彼不行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若即无受鱼,免于相,虽能取鱼,我能自成鱼。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其弟子谏曰……谏: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有受鱼,不可免于人。
若即受鱼,便有下人色;此色即是法外;法外,则免于相,虽能取鱼,彼不行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若即无受鱼,免于相,虽能取鱼,我能自成鱼。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公孙仪为何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呢?
这表现了公孙仪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并具有清醒的思想判断力。他明白,接受他人送来的鱼必然带有不当后果。这种思想正显示出了其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性格。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