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阅读理解
-
人物对话与情节发展
孙权以劝说的方式鼓励吕蒙学习,这里的关键是孙权的语气和态度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突出了对吕蒙才略的关注。 -
“吴下阿蒙”这个词的含义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在这里,它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大进或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吴下阿蒙”相比,意味着人学有所成,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 -
“刮目相待”的意思
“刮目相待”是指从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人。这不仅指个人的提升,也指社会整体进步,是对人的一次全面肯定。
二、译文理解
以下是对原文的翻译:
初期孙权对吕蒙说:“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的话中,“不可不学”这一语句,体现了他对吕蒙才略的关注与期待。这句话充满了对吕蒙进步的肯定和鼓励。
孙权的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人吗?但当你涉猎,又能看到往昔的观点和教训。”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用“多务”与蒙比作差距,表示他自己更擅长多方面的工作。这时候蒙说:“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句话突出了蒙对吕蒙才略的肯定,暗示了吕蒙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
吕蒙便从军中多务而立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孙权的劝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此处“非复”与孙权的话“不可不学”相对应)
三、分析
-
吕蒙学习成才的原因
孙权的劝说和鼓励让吕蒙意识到自己的才智,这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
孙权对吕蒙的态度
孙权表现出尊重与肯定,暗示自己更擅长学习,而吕蒙只是暂时学有所成。这种态度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
吕蒙从军中多务
鲁肃在劝说时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显示了对吕蒙才略的肯定和关注,暗示吕蒙确实有显著进步。
四、练习
-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a.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铲 you as if you should be doing more than you are!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
但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人吗?可当你涉猎,又能看到往昔的观点和教训。
- 回答以下问题:
a. 孙权的这句话中,“不可不学”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它体现对吕蒙才略的关注与期待。
b. 鲁肃为何会对吕蒙的才略表示怀疑?
他可能担心吕蒙是否真的取得显著进步,或者对他的个人努力有所怀疑。
- 编写一个关于学习故事,表达对知识重要性的感受:
《三国演义》第13篇“孙权劝学”中,通过孙权的劝说和鼓励,让吕蒙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才智,并在军中多务而学习,最终在鲁肃的劝说下获得了进步。
五、课堂小结
-
主题: 开卷有益
孙权与吕蒙的故事展示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即肯学、勤学的重要性。 -
意义: 文明传承是需要后人不断学习和提升的,正如孙权对吕蒙的劝说一样。
-
启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社会进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不是单一的人努力。
《孙权劝学》教案(一):《孙权劝学》的基本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 理解《孙权劝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发展。
-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人物的表象与内里关系。
- 提炼出文中主要的思想要点和精神内核。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围绕“孙权劝学”这一主题展开,梳理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人物关系。
难点: 通过深入探究人物对话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和学习精神。
教法指导
- 讲授法:结合课件内容,系统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明确人物关系。
-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深入探究人物性格和情感。
- 提问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孙权如何“劝”学?”、“吕蒙在对话中表现出什么态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 活动内容:抽层数组展示。
- 每组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组织全班讨论。
- 提一个问题,让小组快速完成。
- 如:“孙权是如何“劝”吕蒙读书的?”、“孙权对吕蒙有什么期望?”等。
二、出示目标(8分钟)
- 活动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和任务要求。
- 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如:
- 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 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精神内核。
- 学生思考并完成相关问题。
三、再读课文(5分钟)
- 活动内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 教师引导提问:
-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 “鲁肃与吕蒙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什么精神?”
-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四、细读课文(10分钟)
- 活动内容:深入探究人物关系。
- 师生共同探讨:
- 孙权如何“劝”学?他的语气和神态如何?
- 鲁肃与吕蒙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核?
- 学法指导:通过文本,体会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总结提升(5分钟)
- 活动内容:归纳要点。
- 教师提问:
- 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和精神内核是什么?
- 题目中的“劝学”这一主题如何展开的?
- 学生分享收获。
板书设计
| 教学环节 | 内容 | |----------|--------------| | 主题回顾 | 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 | | 文章分析 | 再读课文,梳理故事脉络 | | 思想内化 | 题目主题与精神内涵 |
教学后记
- 如果课堂上发现某些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可以增加互动性活动。
- 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加强理解。
- 如需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增加一些文言句法练习或人物心理描写的任务。
合作教师 教案 篇8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名将。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
3、作者:司马迁
4、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三、初读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文脉,激发学习兴趣。
2、理解文中人物的语言特点,逐步掌握文中的语感和味觉。
3、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为后面深入解读打下基础。
四、译读
1、孙权:我是一位名君,又是一位好君。
2、孙权的话:先生,读书就是学习道理,就是要像先生一样来学的。
五、情景再现
1、通过吕蒙与方仲永的对比,说明读书的重要性。
2、分析“年年岁岁花相似”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现象,揭示学习的真正意义。
六、背读体验
1、完成以下翻译:
(1)才略,如诗,非复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总结全文
1、文章通过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从“不学”到“学”的转变,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2、阅读不仅是吸收知识,更是感悟人生道理的过程。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同时,通过对比方仲永的变化,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一节课突出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